民大人物 ▏陈敬珊:深耕数学 点亮学生梦想

根植兴趣,探索数学奥秘,他是数学世界的求知者;用心育人,实现教学相长;他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老师。他就是数学与统计学院青年教师陈敬珊。


选择数学,执着不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陈敬珊就喜欢数学,随着不断深入学习,他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汲取营养,逐渐确定了自己的追求目标。2007年,他考入中山大学数学专业继续学习。“因为数学里面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可以去理解和解读,所以这个学习过程能给我带来很久远的快乐和满足。”

陈敬珊本科毕业照

有了前进的方向,陈敬珊的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除了专业课堂学习,课后闲暇时间他也没有放松,总是找同学老师探讨交流。泡图书馆是陈敬珊最喜欢做的事情,“读书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格罗腾迪克的数学思想很丰富,现代代数几何的基础和框架都是他提出的。”陈敬珊谈到格罗腾迪克总是心生崇拜,也希望未来像他一样在数学领域发光发热。

陈敬珊在阅读数学文献

四年求知若渴的学习让陈敬珊对数学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2011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硕博连读。初入北大,他也深切感受到压力,为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熬夜学习和科研成为他的“常态”。在科研路上,导师给了他莫大的帮助。陈敬珊的导师蔡金星教授开设了报告讨论班,要求他们在读完书或专业论文后,要在讲台上分享,形成读书报告。“经过讨论班严格的训练,我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蔡金星教授严谨的学术态度对陈敬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敬珊北大期间与导师、导师家人、师兄弟们合影

“做数学研究,不仅要知道数学理论如何应用,也要清楚各种理论从何推理得出,尤其在当下数学等基础学科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之时,更需要数学研究者不断地创新和探索。”这是陈敬珊在求学和科研中的感悟,也是他对未来的执着和追求。


深耕不辍,笃行致远

“有时就算有好的想法也不一定能出好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踏实做事,刻苦专研。”进入博士阶段,陈敬珊一直没有选好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陈敬珊深入钻研了几何不变量理论,并将研究领域逐步拓展至六次曲面的模空间构造问题。在此过程中,他创新性地改良了原有的计算方法,使之能够借助计算机高效地得出精确结果。然而,在他与导师细致研讨后,他们共同意识到,尽管计算技术上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在纯粹数学意义上并未产生实质性贡献。于是陈敬珊只能从头再来。

电子版研究笔记

在导师的指导下,他通过翻阅大量关于稳定曲面方面的文献确定了新的研究方向。随后,他潜心投入稳定曲面分类理论的研究工作,他将光滑一般型曲面上的基于典范映射的分类方法推广到了KSBA稳定(对数)簇上,获得了一些分类结果。最终,他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代数通讯杂志上,以此圆满地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攻读。

陈敬珊的研究手稿

“学术追求往往伴随着曲折与尝试,有时看似徒劳的努力背后,实则隐藏着无数潜在的学术宝藏。每一次的深入学习与积累,即便是暂时未能直接转化为显著成果,也可能孕育着未来学术突破的重要契机。” 陈敬珊认为科研道路不是一帆风顺,只有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视野开阔、有创新能力的人。


以心育人,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最重要的。”对于教学,陈敬珊有着自己的理解。入职之初,他常去别的老师课堂旁听,汲取授课经验,还经常询问学生的想法,探索多样的授课方式。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认真备课。通过大量收集资料、整理分类、写阅读笔记和大纲、编写课件等等,陈敬珊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他说:“准备的过程也是学习、梳理、再输出的过程。” 在上《科技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时,他给学生们推荐了自己从B站学来的KWHL学习方法,指导同学们安装学习软件。“他是一位十分负责的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很好的互动交流,轻松且高效的课堂也使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数统学院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生李艳芳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陈敬珊给学生们上课

“做研究就是要多问,提出好的问题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与老师都是在交流讨论中,在共同思考中学会知识的。”陈敬珊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提问。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启迪不仅仅是体现在课本知识上的,更体现在对学科本身的灵感碰撞和思维模式的转变。在课堂上,陈敬珊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联系性思维。在他看来,数学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很强,学习数学要注重综合性。课堂外,陈敬珊会为研究生编写课堂讲义,在讲义中汇总科研领域内最近的研究进展,希望以此为依托,让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能够学有所获。“陈老师严谨细致,很有耐心。从他身上,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的态度。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科研都很受用。” 数统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车林明如是说。

对于好老师的定义,陈敬珊有着自己的标准,在情感上把学生当成朋友一样关爱,在专业上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学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