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陈若竹分享支教故事

团团微就业,高校在行动。为进一步帮助我校学生树立就业观念,拓展就业视野,5月4日,校团委、外国语学院团总支在文汇楼6402报告厅举行了“高校指导进校园”讲座活动。本次活动特邀马家希望小学副校长、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外国语学院优秀校友陈若竹作指导,外国语学院百余名英语专业学生聆听了讲座。

活动现场

活动中,陈若竹围绕自身就业支教追梦、圆梦的经历与在场的学弟学妹们进行了分享。2006年,她从武汉来到九游会国际求学,在大学期间结对帮扶两名留守儿童给她的就业指明了方向。毕业后,她远离家乡,只身前往鹤峰最偏远的马家希望小学,毅然选择做一名乡村支教老师。支教路漫漫,这一坚持就是13年,不忘初心,坚持热爱成为了她的人生信条。她表示,青年朋友们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陈若竹做分享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杨贞听完讲座后说到:“若竹学姐的故事令人敬佩,她翻山越岭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是无数孩子走出大山的一大步,我要将对老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化作为行动,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据悉,本次活动作为九游会国际共青团2023年“就业指导进校园”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次特殊的就业指导课,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旨在全面落实党中央“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落细落实,进一步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


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鹤峰县铁炉白族乡马家希望小学 陈若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亲爱的校友、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陈若竹。在这个报告厅里,青春与朝气扑面而来,我仿佛又回到了十多年前的大学时光。值此五四青年节,我很荣幸能在我的母校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关于青年关于二十大关于我自己的一些感想。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其中,习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语,让我心潮澎湃,产生共情。

在读大学之前,我的理想从医生科学家到企业家挨个轮转过一遍,及至读了英语专业,也都是想着外交官翻译这些高大上的职业。老师,在青春正当时的我眼中是个平凡又普通的工作,热血青年必不能甘于平凡。

大二的时候恩施州团州委举行了“大手拉小手”活动,牵线每个团委成员结对了2名留守儿童。我结对的是一对兄妹,第一次见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不敢上前,兄妹俩的衣服到处都是毛边和开缝的线,衣服上脏兮兮的东一块污渍西一块油渍,手上脸上也是花猫一样白一块黑一块。如果是在路上遇见我肯定会以为这是两个流浪儿。后来我才知道, 两个孩子的母亲生下他们就不知所踪,父亲为了养家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照顾他们。然而奶奶身体不好,只能尽力保证两个孩子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我看见的才是两只小花猫。    

结对以后我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第一次知道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把他们交给爷爷奶奶辈抚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特别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然而爷爷奶奶辈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保障孩子的生存需求就已经耗费了他们全部的精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谁来为他们扣好“第一粒扣子”呢?

第一次受到震撼满心疑惑的我在大四的时候找到了答案。大四的时候最美乡村教师邓丽老师到那时还叫湖北民族学院现在的九游会国际演讲,她为高原小学做的一切和高原小学孩子们的改变深深的感动了我。原来除了父母,还有人能为这些“留守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那就是老师!如果我像邓丽老师学习,也投身乡村基础教育,像习近平总书记给贵州研修班教师的回信中说的那样“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那“小花猫”们是不是会少一些,再少一些?

恰逢鹤峰县到湖北民族学院招收支教教师,我立刻报名支教,我愿意像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那样,“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想做的、爱做的事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从2010年大学毕业在走马镇堰垭学校支教,到2012年参加湖北省农村教师招考后调往铁炉乡工作至今,这十三年的时间我经历过家长的误解学生的不解,从热血上头横冲直撞的愣头青逐渐成长为自己当初想成为的那样。脱离理想化的说教,我意识到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这段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是我执教多年最深的感触。乡村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位严厉的督促着,而是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味的严苛要求不仅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成长的过程,也让应该是同一战线的教师和家长逐渐背离。

我的初心,是为了尽我所能帮助乡村的孩子们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为更多的留守儿童扣好“第一粒扣子”,让他们即使缺少父母的陪伴,也能健康茁壮的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到的那样“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在马家希望小学的十年,我见证了这所乡村小学的蜕变,一栋栋危房被推倒,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明亮宽敞的新教室,干净整洁的新食堂,能够一人一铺的新宿舍楼,硬件环境设施一年比一年好,农村教育的成效也一年比一年看得见。以前都是家长觉得村小环境差师资弱,把孩子往外转,现在说起马家希望小学家长们交口称赞,转出去的孩子也都一个接一个的转了回来,因为家长们从心底认可了村小的教育,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不再是天堑般的鸿沟,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而我,在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中依然坚守初心,不仅仅教会孩子们知识,更教会他们做人的准则,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努力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我最早教过的孩子们有些现在已经工作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回到家乡成为教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青年强,则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青年奋发有为,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个人力量很微小,但是只要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去,投入到祖国偏远的乡村,我相信我们的青春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