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12:50:45
点击量:次
信息来源:融媒体中心编辑:聂夏茸作者:张倩雯 郑德卿 聂夏茸/文 李经玺 胡蝶/图审核:罗翔宇
编者按: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的一个结合点,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践行“以本为本 四个回归”方针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指标。近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专业改革成效,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申报与建设中取得突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本网特推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巡礼”系列报道,通过展现一流专业的建设之路,为我校更多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这次捐赠其实不是捐赠,而是作为九游会国际对我多年培养的回馈。”2022年10月11日,在九游会国际“廖学余奖助学金”捐赠仪式上,数学与统计学院86岁的退休老教师廖学余以个人名义向学院捐赠10万元,用于学院学科建设和学生资助,奉献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在捐赠仪式上,廖学余老师以朴素的语言表示:“所有的捐款都来自我个人的存款,我做的事太平凡,能力有限,捐得还不够多。只是尽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数统学院院长魏代俊代表全院师生深深感谢这位挚爱教育事业的老教师,并表示“廖学余奖助学金”为数统学院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学院将把前辈教师的关心与厚爱转化为促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征程中进一步扬鞭跃马,乘势而上,全力以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学楼
今天,走进焕然一新的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学楼,我们可以看到人才培养中一幕幕令人沉浸其中的教学场景、一组组令人感叹不已的数据、一个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学院以对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考和全新探索不断充实和丰富着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内涵与特色——
在智慧教室,学院特邀全国高校数学微课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获得者、第二届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二等奖获得者、徐州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刘览博士,为全院教师进行题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经验分享”的线上专题讲座,以此提升学院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专业课堂,学院组织恩施州中小学资深数学教师开展名师进校园融合教育系列活动,为本科生讲课,解决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脱节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在创新实践中心,教师通过智慧教室、微格教学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对专业学生进行三笔字、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模拟授课、说课教学、即席演讲、板书设计、教学PPT制作、数字编辑器等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大幅提高师范生基本技能。
数统学院名师工作室
面向国家、社会、行业对数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契合数学基础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坚持“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深化思政引领、创新实践教育、搭建教研平台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和示范性的国家一流师范类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
以专业建设为舵 乘风破浪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数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在形式上的简明扼要,成为科学内容的重要表达方式。如果熟悉数学语言的符号和公式,有利于让我们得到很有价值的结论。在学习专业课程以外,平时会参加数学实践,如数学建模、统计建模等比赛项目,尝试跟着数学应用类老师做实践项目(数学建模、预测、分析)等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9级学生刘晏池告诉记者。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激发学生持续优质发展的动力,近三年,学院师生承担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项,校级项目35项。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近年来,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师生积极参与大量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奖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认定为省级教学团队,专业学生在数学建模等国家或省级赛事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达50余项。张成洋、孙思扬、余文杰一组同学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赛上荣获Meritorious Winner奖1项。杨媛媛同学荣获2019第十二届“认证杯”第一阶段优秀奖、第二阶段省二等奖。
数学与统计学院荣誉墙
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魏代俊教授指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作为专业办学的出发点。”专业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积极构建大学--政府--中学(UGS)协同培养模式,即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实施课程模块教学、建设实践基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学人才使用的“零距离”融通与“无缝对接”。同时,从理念上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变为注重培养素质,优化“一践行三学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形式,利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互动式、探究性教学。坚持以比赛为引领,教学与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训练及组织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技能、智能等教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打牢基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负责人向中义教授介绍:“我们力求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从提高学生考研、考公和就业率多方面入手培养出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院建立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跟踪及定期分析,以此持续改进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普遍好评。专业1997届校友屈韬是海南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海南省首届“最美教师”、海南省抜尖人才、海南省515人才等荣誉称号。专业学生王宁奎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2017年“长江学子”评选活动中获得了“长江学子”创新奖。近三年来,专业一次就业率均继续保持在92%以上,大多数毕业生从事与数学相关工作,有效缓解了湖北省中小学师资缺乏的困境。
除此之外,专业在过去几年中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实践与教育实习体系,让学生可以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成体系地到中小学校见习、研习和实习。
以观念变革为先 内引外联 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近年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断夯实办学基础,不断凸显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的赛道上不断奔跑。2008年被列为教育部特色专业,2010年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2013年获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8年获得湖北省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019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数学系获得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0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使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结构更趋合理、特色更加明显,在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和科研水平等各个方面更上一个台阶。”谈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建设思路,魏代俊如是说。
参加“华为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积极备赛
在“华为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詹建明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摘得全国一等奖,向长城教授指导的代表队摘得全国二等奖。詹建明教授指出:“本科生参与建模,可以掌握基本的模型、编程、论文写作能力,在模型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学习与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研究生,则可以通过参赛不断强化学科交叉能力,找到与自己研究兴趣方向的多学科契合点。”近年来,专业依托数学学科优势,积极开拓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科教深度融合、线上线下结合,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打造协同一体的育人平台,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学院依托“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数学”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和数学学科为主干学科的“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群,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引导学生早接触数学科学研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一直以来,学院数学建模团队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建模基础。
学院坚持引导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数学学科人文教育功能,重视科技发展对学科未来的冲击和行业专门化人才培养的挑战,精选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专业科学设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教育、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在教材选用上,坚持凡选必审,严格选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国家统编或权威新版高质量教材,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正确方向。加强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和经费投入,围绕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建设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学,服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目前,已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省级线下一流课程。
经过八十余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作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的专业之一,“四有好老师”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运行有效度和资源支撑度显著提高;学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创新创业项目主持数量大幅增加;本科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得率、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升。
以能力提升为要 争先进位 建设高能师资队伍
一个专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师们的付出。数学与应用专业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广泛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在教研教改工作方面也有显著成效。在2022年6月,数学与应用专业接受了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专家组进校考察,2019年数学系获得省级优秀基层组织,数理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近年来,生成了两项省级教研项目,获得两项省教学成果奖。同时,教师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教师和学生们共同的付出与努力为专业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继而使得专业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中突显优势,最终获得认可。
数统学院教师对参加数模竞赛的学生进行集训
同时,数学与应用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差异化的培养。对于选择学术研究型、卓越教师型、综合应用型等方向的同学,专业教师会结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分类培养,根据卓越教师2.0计划,探索“四年一贯、循序渐进”的师范生职业养成教育模式,按照“统一规格要求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原则,实行“1+3”教师培养模式,第1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兼顾前修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3年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并行,兼顾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课程的学习,技能类专业选修课主要服务于毕业求职就业的学生,而理论类专业选修课主要帮助计划考研的学生建立更加严密的知识体体系,为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数统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易金桥表示:“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体现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所特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时也突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师范特色。”专业建设,师资为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充分利用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师资资源及其他高校的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8级学生杨媛媛告诉记者,“参加2021年四川大学优秀学生暑期夏令营使我备受鼓舞,尤其是听取张伟年教授关于微分的讲座让我了解到许多数学在应用方面的知识,知道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意义,数学并不是简单做题解题,而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立德树人为本 培根铸魂 实现价值引领目标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实现课程思政与价值引领“双发展”——这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核心。专业教师刘奇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坚持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课程思政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老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
数统学院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通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统一,为“三全育人”理念落实落地保驾护航。魏代俊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挖掘研制更多更优质的数学课程思政资源,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数统学院教师参加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并获三等奖
学院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课程体系建设,将数学文化、数学美育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宽度”;以全员导师制为抓手,将课程思政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和每一门课的教学全过程,把教师、教材、教案、教风等核心要素嵌入育人各环节,构成全面覆盖、全程衔接的立体化全过程育人的“长度”;建立教师队伍政治理论学习和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将育人元素灵活嵌入教案设计、教法创新、课堂教学等环节,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深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数统学院党总支书记赵魁轩告诉记者:在数统学院,课程思政已成为专业教师的一种教育自觉。有的老师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通过定积分概念中的“变与不变,近似与精确”的思想可以向学生揭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量变到质变的本质规律;有的老师在数学课堂穿插一些数学名人轶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本学科的成长追本溯源,鼓励学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专业建设,千帆竞发!“成功立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必然对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在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征途上,魏代俊始终清醒如初。如何培养人才?面对这个核心问题,魏代俊提出了自己新的思考:学院将继续强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色办学定位,坚守数学基础教育本色,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四有好老师”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好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力争通过师范专业三级认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中小学数学教师,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作出贡献。